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從非名之罪談信仰

前兩天,觀賞了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叫作非名之罪,不禁有一些感觸。

這部電影是所謂的寶萊鎢電影,也就是印度出品的電影。電影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主要敘述一位同時也是自閉症患者的穆斯林,小時候在印度的生活以及長大後到美國後如何找到工作,成家立業的過程;後半段則是在敘述當美國發生九一一後,他及他的孩子如何的受到攻擊,以致於他要告訴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可汗,他不是恐怖分子。

電影中給了我很多深思,大致上整理成下面幾點:

世界上有幾種人-在電影中,主角的媽媽曾經跟主角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不分種族、宗教、國家及民族,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好人,一種是壞人"也正是這句話的影響,主角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因為他們伊斯蘭的信仰而仇視他們,這也成為了主角堅持與自己所愛的人結婚(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在印度是世仇),把錢捐獻給九一一而死去的消防員,舉發恐怖份子,甚至去到淹水的災區去幫助災民的原因。這直接的讓我思考到那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又常常把我們身邊的人分成了幾種人呢?我們的信仰告訴我們得更為強烈-這個世界只有一種人,就是罪人。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又是怎麼去對待我們周遭的弟兄姊妹呢?我們的愛豈不應該更大嗎?
生氣卻不要犯罪-在電影中,主角的孩子因著宗教歧視而被欺負,最後甚至被殺害。也因此孩子的媽媽直接把怒氣發洩在主角身上,而開啟了主角找尋總統之路。在一路上,由於主角的信仰,以及特殊之處,常導致受人欺侮,然而主角卻從未的有任何錯誤的回應,甚至連些許的攻擊及咒罵都沒有。相反的,主角卻是一路的幫助,一路的給予。而主角的太太卻沉浸在仇恨及怒氣中,甚至於說道:我不再有愛,只有恨才可以幫助我戰鬥。在這樣的反差中,讓我更加的思考我們是否在太多時候單單的被怒氣控制以至於我們自己都無法查覺呢?
勇敢的信仰-有一幕是描述主角遇到一對同為穆斯林的夫妻,而當車要開時剛好遇到禱告時間(穆斯林每天有固定時間要向麥加的方向跪拜),這時這對夫妻告訴主角:禱告要看身處在何地及周遭的人事物、時間。主角非常的驚訝,回答:不,禱告不取決於環境,只取決於信仰的深度。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自慚形愧,多少時候我們都不敢表白我們的信仰,以至於當我們有機會向親友見證時,我們卻白白讓機會溜走。我們是否真敢在眾人面前勇敢的承認我們的信仰,並勇敢的見證呢?另一幕則描述主角進到清真寺時,聽到有一個恐怖分子裝作老師正在亂用聖典教訓信徒並且煽動信徒進行刺殺行動,當他聽見時,他勇敢的站出來對假教師進行反駁及指責,並作出正確的解釋,最後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舉報他。這樣的行動讓我感觸良深,當我們聽到錯誤的教訓時,是否願意站出來堅持及維護真理呢?還是默默的顧好自己卻讓真理消音呢?

不為名利的堅持-看著電影裡主角為了想要見總統一面,想盡各種辦法,即使遭遇到牢獄之災,他依然堅持著要見到總統。後來在因緣際會下,他登上了媒體,然而他卻無視於媒體,只是為了達到目標。不禁讓我想起了有名的聖經經文:向著標竿直跑,要得從上頭來的獎賞。我們是否堅持在信仰的道路上不畏艱難的持續奔跑著,就像主角一樣,不為名不為利,單單純純的就是要達到從上頭來的獎賞呢?

像孩子般的單純
-在電影裡,看著主角單純的很多舉動,真的會覺得他就像個孩子,可是又不覺得他幼稚,反倒是一種令人感動的單純。這讓我不禁深刻的省思:自己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是否就像他單純的像個孩子呢?

無條件的接納-在電影中,主角去到了一個村莊,在這個村莊中,村民們都是基督徒,而他們的家庭有許多人死在伊拉克戰爭中,然而他們卻無條件的接納了主角,並未因為主角是穆斯林就排擠他,甚至在紀念烈士的禮拜中,也讓主角上台致詞,並讓他的孩子的照片也擺在了前頭紀念。我想這就是無條件的接納與愛。
這部影片真的可以給人許多不同的啟發及思考,鼓勵大家盡量去找來看看,讓自己的生命及信仰透過電影再一次的思考

1 則留言: